文/104人力銀行董事長 楊基寬 qu:nV"~_
$|V@3`0
我沒有這樣的意思 exHg<18WSe
0<";9qN)6
公司某單位來了一位新人,該單位經理發了一封介紹新人的email給在同一樓層的同事。我也收到這封介紹函,並為該經理高興,因為新人的資歷看來不錯。 >{HQ"{Q
e#t7
當天下午,一位不同單位的同事阿德,在收到這封介紹信後,回了一封email給該經理,email 上只有一行簡單的字:『某某某,什麼時候帶新人來介紹介紹!』Email的下方還附有原始的新人介紹文字。 '=X)0GG
psFY=^69o
在讀完這行字後,我心中產生一個疑慮! 9>6DA^
wr-/R"fX
為了實證我的疑慮,把送信者與收信者的名字刪掉後,我將這封包含新人介紹及『某某某,什麼時候帶新人來介紹介紹!』這行字的回函,列印給我的秘書看,並問她,假設她是那位經理,在她看完『某某某,什麼時候帶新人來介紹介紹!』這行字後的直覺反應是什麼?她說完後,我把她的回答記在一張紙上。 MfA@)v
MO>9A,&f
我沒有向秘書解釋我這樣做的原因,等她莫名其妙的離開後,我好奇地找來那位經理,並問他說:『你有帶你的新人去給阿德看嗎?他不是寫email給你,要你帶新人給他認識一下嗎?』 1.tAl6]
這位經理回答沒有,我問了他為什麼,並把他的回答記在那張紙上。 %vil~NU
Vak\N)=u
在這位經理離開後,我找阿德來,我問阿德說:『經理有帶新人來向你介紹嗎?』他回說沒有,我接著問他,『你當初為什麼要回 email,叫人介紹呢?』 3;RQ\{eM
阿德單純地回答說:『沒有啊,只是想單純多認識一個朋友而已,沒有其他意思!』 Kh$Q9$
i\,I)S%yJ
在阿德說完他當初的動機後,我把那張上面記有秘書與經理反應的紙張拿給他看,說這是別人對他那句話的反應,看完後,他有點吃驚的說怎麼可能,因為上面寫著: L>h|1ZK
秘書的反應是:『語氣有點命令的味道,應該是另一位位階較高的主管想要認識新人吧!』這樣的反應與阿德的原意不同。 ;I&XG
q3<kr<SP
那位經理的反應則更戲劇性:『他又不是我主管,不知道為什麼還要我個別為他介紹!』這樣的反應更與阿德的原意大相逕庭。 vK%*5
RC/45:hZZ
祕書與經理的解讀角度與阿德有很大的出入,甚至是扭曲。 很顯然的,以這一次溝通事件為例,在溝通的這一端與那一端上,我們常會『高估了自己的理解力,低估了別人的誤解力』,在日常近距離一對一的溝通上,這種看不到表情,聽不出感覺的 email,有時卻成為一種我們逃避溝通的工具,也構成了同事間更大的疏離感。 -OSj<m<
zGFD71=#
阿德有點懊惱的向我說:『 我沒有這樣的意思啊!早知如此,當初走過去就好了!』 'S1u@p,q
+4.s4&f)
確實,寫這封email的阿德與該經理的坐位只有五公尺。好遠的五公尺,好遠的疏離,他的原意當初只是簡單到『沒有啊,只是想單純多認識一個朋友而已,沒有其他意思!』 P+0'^:J
;U|(rM;
在溝通的形式上,有人描述得很貼切,他說: %+H _V1F
T@tsM|pI
當你可以打電話時,不要用email; >jX"
當你可以面對面講話時,不要用電話; [ ,;e,ld
當你可以用手拍對方肩膀時,不要用嘴巴。 )&@YRT\c?8
;OlnIxH(W
"請不要再以為別人都看得懂你的email 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