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智仁╱台北報導 nFnF_
v7FRTrqjj
國內金控市場大勢底定,各式金融商品重新組合行銷成趨勢,複雜程度連消保官都說「搞不懂」,甚至連金融專家也被騙!一位金融法規大師級教授投資500萬元,結果不到3個月就被理得剩下不到25萬元,一度嚇到說不出話來;還有法律碩士「買定存變保險」,中途解約就得虧錢,氣得找消保官申訴。 |sqo+E
_~ZQ b
考倒專家 ~Oq,[,W
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消保官組組長邱惠美說,理財專員名義上教消費者理財,實際卻是推銷金融商品,「但消費者一聽是『理財』,就會失去戒心。」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更表示,有的組合太複雜,專家也不見得了解,他表示,這種情況從去年起特別嚴重,「我就成了許多人抱怨的窗口」。 `3y!XET
ccn`f]5w
投資失利理專不顧 Uk*;C
消基會轉述,有位金融法規專長的教授就難逃被騙命運,這位教授碰到理財專員先以投資基金可獲得高報酬為由,拚命遊說;由於該投資模式為複合型金融商品,教授一時不察,投資500萬元,但不到3個月,竟剩不到25萬元。令這名教授氣憤的是,投資失利後,理財專員卻不聞不問,教授發現有異趕緊贖回,卻為時已晚。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鳳翱說:「若理專刻意隱瞞資訊,銀行業者難逃遭求償命運。」 c >
mu)('U
\gp,Txueb
雖然這名教授身分未曝光,殷乃平回應此問題時,說:「不難猜,但不能透露。」李鳳翱則說,只知教授對此非常氣憤,但因聯絡不上,無法進一步詢問他本人意見。 +# RlX3P
%kZ~xbY
無獨有偶,在司法院服務的劉姓碩士去年也接獲復華銀行理財專員推銷電話,聲稱每月存2、3千元就可固定分紅,卻絕口不提賣的是長達20年期的壽險,還誆稱終止契約可以拿回錢,不講可能賠錢的風險。他質疑銀行故意讓消費者陷於錯誤而交付金錢,已構成詐欺行為。記者未連絡上復華銀行,未能取得復華銀行的回應。 _7=pw5[
^\vfos
銷售過程錄音自保 K/wiL69
知識份子被騙,一般民眾更難防。台東縣消保官張英美說,有位歐巴桑存了50幾萬元,靠利息過活,因利率走低,理專鼓吹改為投資就可多賺點錢,結果竟變成買保險;幸好該婦人的兒子發現得早,銀行才同意解約。 +e0dV_T_>
}_a+X
對於問題推銷問題叢生,銀行公會表示,理專須考取證照才能推銷金融商品,推銷過程也要錄音,且不能使用「保證獲利」或「絕無風險」等字,要充分告知資訊,若違反規定,要遭處罰。 ZL-uwI!`D
Y!Uu173
1u"R=D9p,=
理財專員常見推銷手法及對消費者的風險 vp\PYg;x
資料來源:消保會、消基會 I@3Q=14k%
TK;\_yN
定存變成買保險 Ms.PO{wb
定存想終止契約,本金還在;保險要到期後領回才算小賺,若期限未到想終止契約,幾乎都要認賠 uew0R;+oa
^F>4~68d
推銷複合型商品 ^fkCyE;=
商品名稱各有不同,例如基金型保險、儲蓄型壽險等 ,風險與單純商品不同,容易被騙 s>T`l
rxQ<4
由助理推銷 .%_)*NUZ
理財專員常身兼多職,既可賣基金又可賣保險,且可能由助理進行,萬一有爭議 ,對方可辯稱「以契約為主」,拒不回應 <_t5:3HL
TaOOq}8c#
避重就輕解說 ~^x-ym5
推銷時使用選擇性字眼,故意不提可能的風險 ,例如告知解約可退還本金,但重點應為會賠錢;或者強調會賺錢或分紅,但不提也會虧錢 >{QdMn
qL3@PSN?|
慎防遭理財專員誤導建議及自保之道 -1CEr_(P^
資料來源:消保會、消基會、殷乃平 7 W{~f?Sh
y@`~ 9$
口頭推銷 uB;_vC
若有必要,應全程錄音,避免日後雙方各說各話 ?q!FG(
(Y2mmd
廣告文宣 JUQg 'D
最好有書面說明,可更清楚了解金融商品,也可作為日後舉證之用 w<t,j~ Pr#
RtC'v";6
契約審閱期 K\&o2lo]
若為保險 ,應有10天契約審閱期;其他金融商品至少有7天契約審閱期 >uy%-aXiVa
kdcQw7G
檢視身分 Yc`<S
應要求理財專員出示證照,包括基金及保險等 Rj6|Y"gq9
H+l,)Se
資訊揭露 ?CY1]d
不只要求說明投資的好處,可能有的風險也應一併告知,包括終止契約可能導致的損失等 *Km7U-BG
/fwgqFVk
申訴方式 ngyY
金管會申訴專線:0800869899 C-SLjJw
銀行公會申訴專線:02-85962345 w~+ aW(2
消保會 1950消保專線 8^ #mvHah
消基會(02)27001234 4#BRx#\O
(04)23757234 .v])S}K
(06)2411234 EHI 'xt
(07)2251234